《城南旧事》:1983年的国产神作,藏着每个中国人回不去的童年
1983年,中国人平均月薪仅64元,一部投资70万的电影却创下百万票房奇迹。在文革结束仅五年、高考恢复六年的时代节点,它成为首部获得9.0高分的国产电影,一举夺得金鸡奖并扬名国际。
1983年,中国人平均月薪仅64元,一部投资70万的电影却创下百万票房奇迹。在文革结束仅五年、高考恢复六年的时代节点,它成为首部获得9.0高分的国产电影,一举夺得金鸡奖并扬名国际。
2019年9月14日,吴贻弓导演去世,享年80岁。作为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创办者,他为中国电影事业建下了丰功伟业。“当官”的业绩太突出,以至于我们有时会忽略了:吴贻弓“当导演”也同样成绩显赫。
1960年,李准的小说《李双双外传》发表,随后他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交给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。但影片开拍前,因公共食堂制度被纠正,剧本不符合新政策而停拍。李准不甘心,与海燕厂厂长沈浮一起修改剧本,将办食堂情节改为记工分,使人物性格更丰满,之后摄制组重新返回外景地拍
《城南旧事》(1983年)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,吴贻弓执导,改编自林海音同名小说,是中国“第四代导演”的代表作。其拍摄背后围绕“还原老北京记忆”展开,充满细腻的创作细节。
在这部1983年的影像琥珀中,吴贻弓导演借6岁英子的瞳孔,将老北京城南的市井烟火凝练成一代人的精神胎记。当冰糖葫芦的糖衣碎裂在胡同青石板上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童年消逝的轨迹,更是新旧文明碰撞下的人性褶皱。
1983年,吴贻弓导演的《城南旧事》带着胶卷特有的温润质感走进中国影史,以小女孩林英子的视角,在驼铃声响与红叶飘落间,为动荡时代的中国书写了一封含蓄的抒情诗。
一、蔡楚生《渔光曲》二、郑君里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三、费穆《小城之春》四、谢晋《牧马人》五、凌子风《骆驼祥子》六、陈凯歌《霸王别姬》七、张艺谋《活着》八、吴天明《老井》九、王好为(女)《瞧这一家子》十、吴贻弓《城南旧事》十一、李前宽/肖桂云(夫妻档)《开国大典》